【总体规划】365体育网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11-06 16:08 点击量: 下载本页

  

  

  今后十五年,是我市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势,抢抓经济结构转型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2006年——2010年作为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以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 简称“十一五”规划),对于指导和动员全市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从容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发展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各种困难,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乳业强市、科教兴市、旅游富民、开放促发展、城市化带动、经济民营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支柱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完成。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2%,年均增长16.2%,是“九五”期末的2.2倍;财政收入达到4.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86.5%,年均增长20.1%,是“九五”期末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6%,是“九五”期末的1.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3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8.8%,是“九五”期末的1.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93.2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1倍。我市胜利跨入了“西部百强县(市)”行列。“十五”时期是乌兰浩特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为今后一个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是我市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纵观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国家、自治区和盟委提出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将为我市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把兴安盟纳入实施范围,为我市加强与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借助外力发展提供了机遇;自治区在支持东部盟市发展中将兴安盟作为重点,提出要怀着特殊的感情、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扶持,将在发展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倾斜;尤其是盟委、行署将我市作为全盟发展的重点地区,做大做强乌兰浩特,为我们加快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从自身看,“十五”期间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为继续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工业经济的强势增长,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的产业基础及其市场需求,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尤为重要的是,我市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方略进一步完善,为乌兰浩特“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纵观未来五年,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外部看,我市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自治区先进旗县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投资密度,都存在很大距离,我们赶超先进的路途并不平坦,任务相当艰巨。从内部看,城市发展空间有限,人口少,资源匮乏;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竞争能力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可用财力不足,投入能力较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紧紧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冷静应对各种挑战,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攻坚破难中开拓前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区、盟有关会议及市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强市富民为总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为重点,培育大产业,构建大城区,建设大园区,推进大开放,实现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乌兰浩特。

  (二)主要任务

  ——加快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以打造大工业为目标,坚持投资拉动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培育支柱产业,建设产业集群,壮大经济总量。

  ——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消耗降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坚持走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布局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的办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在体制、环境、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延伸工业链条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专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改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努力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争取把365体育网址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到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4%,达到12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盟的4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达到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6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8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1%

  ——社会进步。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巩固和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繁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类别齐全、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4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62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砖混或砖木结构比例达到85%

  ——可持续发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城市化率达到8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5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三废”处理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

  三、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经济结构特点和资源配置状况,“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构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到“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240

  (一)第二产业

  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域外资源,加快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到“十一五”期末,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年均增长3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

  1、工业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电力、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制药、冶金建材、烟草六大支柱产业,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十一五”期末,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3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

  电力工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力装机达到   150万千瓦以上,其中:火电装机130万千瓦以上,主要有北方电力2×5万千瓦、2×30万千瓦热电联产、中电投2×60万千瓦;风电装机1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5万千瓦。要积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加快上述项目运作步伐,确保适时开工建设,最大限度地解决电力制约我市经济发展问题。

  重化工业。紧紧抓住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电力、煤炭、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争取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培育和壮大煤化工、玉米化工工业,千方百计提高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60万吨煤制甲醇、40万吨二甲醚、30万吨玉米化工的生产规模。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蒙牛乳业公司,大力发展乳品加工业,力争到2010年达到日处理鲜奶1400吨的规模,启动建设蒙牛三期工程;依托草原兴发、王府实业公司,加快发展肉食品加工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肉类加工能力10万吨;依托奈伦集团,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形成年产精淀粉5万吨的生产能力。以吉林德大、沃尔生物饲料为龙头,发展饲料加工业,以万佳公司、北大荒丰缘麦业、塞北油脂、金谷粮油为龙头,发展粮油加工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饲料和粮油加工生产能力比“十五”期末翻一番。立足区域资源,加快引进羊毛羊绒加工、羊胚胎素系列生物制品生产、皮革加工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羊毛1万吨、羊绒20吨、羊胚胎素1000吨、皮张50万张的生产规模。

  制药业。充分开发利用我市及周边丰富的中草药和动物脏器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蒙医药品、生化药品、中成药品、中蒙药提纯药品。重点扶持中蒙制药有限公司和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上市经营,带动中蒙药和生化药生产基地建设。加大蒙药和生化制药的研发投入,加快“甲璜酸帕珠沙星”、“克爱特”等新药的研发和蒙药“爱克泻”的生产,力争培育几个国内知名的中蒙药品牌。坚持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辅,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力争到“十一五”期末达到2万吨中药饮片的生产能力。

  冶金建材业。适应城镇化和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需要,支持乌钢扩能提产,实现年产钢铁百万吨的生产能力。加大高载能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发展硅铁、电石生产,力争到2010年硅铁、电石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逐步扩大水泥生产,在现有80万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200万吨的生产规模。支持金飞马油漆、宏昊塑胶等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优先发展绿色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提升我市建材业发展水平。

  烟草生产和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酿造业。抓住国家烟草体制改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草巨头的机遇,加速推进卷烟厂的搬迁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卷烟生产能力达到20万大箱。在积极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等方式,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啤酒公司与国内知名啤酒集团的联合,五年内生产能力提高到10万吨;尽快实施垃圾运输车技术改造、2万吨浓缩胡萝卜汁、2万吨蜂蜜酒以及绿色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壮大乌拖公司、万源酱菜、王爷庙酒业等企业实力。

  园区经济。以建设大园区为目标,加快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镇民营企业创业中心建设,继续推进高载能园区建设与发展。制定投资、环保、土地出让等准入标准,提高园区经济的产业层次和集约程度。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优势明显,产业聚集效应相对突出的经济区域。到201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增加值25亿元左右;高载能园区形成百万吨生产能力;全市民营企业创业中心产值达到1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左右,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建筑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各类建筑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由勘察、设计、监理等机构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大、中、小企业和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满足建筑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升建筑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严格采用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禁止使用淘汰产品。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农民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秩序。到“十一五”期末,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

  (二)第一产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到“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8.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

  突出发展以乳业为主的养殖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力争到2010年奶牛存栏15万头,年产鲜奶50万吨以上,建设东北乳城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肉鸡养殖,“十一五”期末形成年出栏肉牛2万头、肉羊3万只、肉鸡500万只的养殖规模。坚持数、质并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努力提高畜禽良种率和改良率,全市良种畜禽和改良畜禽的比例达到95%以上。到2010年,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75%以上。

  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突出绿色品牌,抓好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择优发展的原则,围绕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和特色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水稻和绿色蔬菜瓜果的种植;围绕制药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的种植;围绕畜牧业快速发展,引导农民种植饲草饲料。通过不断优化区域布局,逐步形成无公害水稻、绿色蔬菜、优质药材等优势产业板块。“十一五”期末,绿色无公害及经济类作物种植规模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中草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乳、肉、绒毛等主导产业,加快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对蒙牛乳业、吉林德大、草原兴发、王府实业、万佳公司、北大荒丰缘麦业、金谷粮油、新达畜产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新的企业、集团,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的水平。到2010年,全市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家。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指导,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推广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和统一质量标准,逐步实行专收、专储、专加工,实现良种、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加强对生产、包装和市场准入环节的管理,实行产品和产地认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1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品牌产品。

  加快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到2010年,达到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的专业合作社3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8个,专业(行业)协会4个。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三者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

  (三)第三产业

  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大势,充分挖掘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着力整合优势资源,以加速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以提升传统服务业为保障,以搞好现代服务业为突破,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到“十一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年均增长19.7%

  1、旅游业

  深入发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和禀赋,以蒙元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建设蒙元文化和红色旅游胜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生态观光、工业游、休闲度假旅游。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旅游档次和品位,积极把我市旅游业融入全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增加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份额。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方法,不断加大成吉思汗皇家园林、蒙元文化一条街、王爷庙、“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五一”广场、蒙牛工业园区、巴公山蒙元文化吉尼斯园区、鄂齐尔郡王府、南郊民俗风情度假村和归流河、洮儿河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度,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充分发挥自治区东部旅游精品线路支撑点的区位优势,“借道行车、借船出海”,全力搞好以我市为中心、辐射全盟的4条精品线路建设。以市中心和景区为端点,实现景区旅游公路与全市骨干道路的衔接,形成旅游专线、环线、辐射线连接配套的旅游线路网络。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和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打造“诚信旅游”。

  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加强与铁路、民航部门的沟通协调,改善营运条件,提高运载能力,争取开通乌兰浩特——大连旅游包机和乌兰浩特——天津旅游专列。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布局餐饮、住宿、通讯、医疗、商贸、娱乐等服务网点,全面提高“吃、住、行、游、购、娱”档次。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旅游收入。大力培植旅游中介机构,坚持自主发展和吸纳引进相结合,鼓励支持区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集团入驻我市。加强同周边地区及东南沿海城市的横向联合,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力争 “十一五”期间,引进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8家,全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2、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

  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业规模,不断提高客货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运输业市场化进程。推进铁路网络建设,提升乌兰浩特铁路车站在路网中的等级;改善公路运输条件,建设完善的公路运输枢纽;加快乌兰浩特机场航线开发,增强空中客运能力,提高乌兰浩特机场在区域航空市场中的地位。“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进程,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重点加快乌兰浩特物流中心建设步伐,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0万吨,成为与周边城市连带密切的物流信息配载平台。

  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努力改善流通环境,增加就业容量,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传统批发零售经销模式,加快城市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合理规划中心商业区和商业街,建设乌兰步行街和“三带五点”(改造提升爱国中路商业区,培育洮儿河路商业区,形成三大商贸发展带;加强都林、铁西、五一、兴安、胜利等五街区的社区商贸网点建设)商业区。以发展超市、便利店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引进23家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推进商贸流通向农村延伸。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经营模式。加大粮油批发市场、羊毛羊绒交易市场、饲草饲料市场、农村综合服务市场、地产菜市场、绿色水稻批发市场以及大型家具城、汽车贸易城等市场的建设力度,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十一五”时期,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从业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

  适应居民饮食消费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需求多样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餐饮业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重质量的方向转变,开发一批具有蒙古族风味的民族饮食主打菜系,壮大一批餐饮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老字号餐饮品牌。“十一五”期间,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从业人数达到7000人以上。

  3、房地产、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引导和规范房地产业积极稳健发展,强化一级市场调控力度,努力激活二级、三级市场。进一步拓展商品房销售范围,简化交易程序,基本实现网上售房。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规模。规范和发展装饰装修市场,扶持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健全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全面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为突破口,力争到2008年,全市所有社区拥有标准办公用房。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拓展服务空间,在全力抓好便民商业、托儿养老、职业介绍、餐饮娱乐、家政服务、安全保卫等传统社区服务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金融、科技文化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建设兴安社区服务中心、和平社区服务中心、铁西残疾人康复中心、爱国街老年人服务中心等示范工程,推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强化金融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持作用,努力构建银政、银企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保证经济发展与资金支持相协调。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增加小额贷款的投放额度,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扩大住房、教育、汽车等消费信贷规模。积极协调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大力开展以奶牛保险为重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十一五”时期,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信息服务业。“十一五”时期,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积极发展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监理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业,建立规范的中介市场服务体系,提高中介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城乡建设

  围绕建设50万人口的宜居型区域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走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道路,扩大城市外延,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设施,使城市规模更大,形象更美,功能更全。

  (一)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

  1、扩大城市规模。结合城市扩容,撤乡并镇以及前旗搬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大城区。大力实施城市东扩东移战略,拉大城市发展空间。开发建设洮儿河东区、归流河西区,建设乌兰浩特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积极争取实施火车站、乌钢、烟厂、水泥厂搬迁改造,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乡镇规划和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多措并举,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十一五”期末,全面完成乌兰浩特中心城市详细规划,中心城区人口力争突破30万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以上。

  2、完善基础设施。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大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形成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建立通畅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尽快开工白音胡硕至乌兰浩特、霍林河至乌兰浩特铁路以及白阿铁路改造工程,把乌兰浩特建成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的铁路枢纽;加快乌白(乌兰浩特-白城)高速公路、乌阿(乌兰浩特-阿尔山)一级公路、365体育网址至图牧吉等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国道达到一级以上标准,省道、县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实施乌兰浩特机杨飞行区扩建工程,达到起降大型客机的4C级机场能力,争取开通乌兰浩特至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地航线。依托省际通道、省道S202线、乌白高速路绕城而过的优势,建设环城公路,形成城市外环;改造城市主次干道,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化,形成城市内环,基本建成以内外环路为主框架的城市道路体系。

  加快市政工程建设。适应城市扩容需要,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城市第三水源,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垃圾中转站、垃圾房、公厕等环卫设施建设,扩大卫生开区范围,强化卫生保洁,改善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卫生状况。加快城市供热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燃气工程,提高城市运转效能和承载能力。完善城市防洪功能,建设城市防洪圈。加强宽带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安全稳定、公平公开、资源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3、加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紧紧依托蒙元文化资源和“两河”流经市区的特点,突出抓好城市风光带和环城河建设,把乌兰浩特建成全区乃至东北地区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名城。实施以水、庙为主题,以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景观建设,建成洮儿河、归流河、成吉思汗庙、王爷庙“两河两庙”风光带。加强道路绿化,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完成立交桥周边绿化。规划建设一批街心小广场,完善罕山公园、滨河公园、五一广场、市政广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扩大休闲娱乐空间。

  4、加强城市改造。加快旧城改造进度,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从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入手,推动旧城区更快发展。加大城市进出口的治理,完成“城中村”的综合整治,采取强有力措施,制止“城中村”的继续出现。

  5、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时机,实施革命文物、文献、古建筑等整理、保护工程,做好相关文化景区、景点的挖掘、修缮、保护、重建工作,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力开发“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成吉思汗庙、王爷庙、蒙元文化一条街等项目,精心打造我市独特的红色文化、蒙元文化两大城市文化品牌。

  6、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原则,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加快组建城市综合执法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建立相互衔接、分工管理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城市安全管理,建立城市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各类工作预案,防范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增强城市减灾、防灾、救灾能力。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保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总体规划相适应。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快土地经营步伐,提高土地使用收益。采取有偿使用和出让等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城市管理,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实现城市管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

  1、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集约土地、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促进乡村合理布局、形象美观、设施完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板油路,自然村之间通砂石路。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推广使用沼气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和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工程,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巩固扩大人人13亩水浇地建设成果,水浇地面积达到21万亩。继续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到2010年,全市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1万人,累计达到6.34万人,农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和自来水供水。

  3、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解决农村师资力量弱、教育设施差等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4、推进农村信息化。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有线电视、互联网进入农家。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五、改革开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提升开放层次,加强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一)继续推进各项改革

  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为重点,全面完成各镇机构改革。按照“乡财县管乡用”的原则,全面实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医疗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改革。以调整、完善产权结构为重点,积极推行股份制,加快国有资本退出,切实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遗留问题。探索建立资本和产权交易机制,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国家、自治区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办法,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改进投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完善项目审计、稽查、后评价等监督机制。加强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强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维护投资、建设市场的良好秩序。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正确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市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把精力、财力和物力更多地用于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服务政府”。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打造“法治政府”。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决策透明度,尤其是在重大政策落实、重大投资决策上认真接受群众的监督,打造“阳光政府”。积极推进政府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打造“效能政府”。

  (二)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环境,推进对外开放。到2010年,实现引进国内资金60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直接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要融入东北,联接周边,大力发展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呼应和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实现与东北三省在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对接,使我市成为全盟、全区面向东北三省开放的重要阵地和桥头堡。鼓励市内企业到市外投资办厂,建立短缺资源、原材料的市外供应基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工业的梯度转移,注重引进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大产业,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广泛开展各种亲情、友情、乡情联谊活动,鼓励引导在外创业人员返乡创业,积极邀请区内外投资者来365体育网址考察,促进项目资本对接,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企业服务中心,全力做好外来企业服务工作,促进以商引商。加快招商引资模式由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并重转变,由引进一般性的产品初加工项目向引进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项目转变,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开展以交通、电力、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加快建设“平安365体育网址”、“信用365体育网址”、“法治365体育网址”,努力形成政策统一透明、市场环境开放有序、法制环境公正严明、信用环境诚信守约、服务环境高效优质的发展环境,使我市成为让创业者和人民群众安心、放心、顺心、舒心的发展热土和投资乐园。

  六、科技、教育与人才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

  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和农业产业调整,全力做好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在工业上,结合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出市场叫得响的新品牌。大力发展厂办科研,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在农业上,主动适应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和规模化发展养殖业的需要,全面实施作物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推广和普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到2010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50%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500人以上,农民科技培训不少于4万人次。

  广泛开辟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增加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比重;加大财政和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保证科技经费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达60%以上。

  (二)教育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城市扩容需求,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使教育布局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机衔接。整合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体现教育公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到2010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扫除文盲率达到100%。按照“优先、重点”原则,突出发展民族教育,基本形成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比较完整的民族基础教育体系。抓住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和合格劳动者。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教育软、硬件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搞活用人机制,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稳步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1所高档次民办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到2010年,力争引资建设1所拥有本科教育学历的全日制大学,发展23所千人以上规模民办学校。

  (三)人才开发与利用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市之路。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引进工程。建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人才储备制度,扩大人才队伍总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积极发展人事代理,推进人才服务社会化。加大人才环境优化力度,加快人才管理、人才政策、人才资金整合,整体推进人才发展战略升级。力争经过五年时间,在全社会形成人才环境吸引人、人才政策留住人、人才机制激励人的良好氛围。

  七、环境、资源与人口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建设与开发并进”的方针,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势头,促进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实施洮儿河城防堤建设、防沙治沙“三荒”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红城建在绿色中”二期规划、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8.32千公顷,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2.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以上,实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加强水、大气、噪音和烟尘等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饮水安全。加快2×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推进平房区改造,扩大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加强对城市机动车的管理,逐步淘汰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强化环保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重点加强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噪声污染治理。扶持绿洁垃圾处理场、利环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设施,扩大生产规模,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建立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平均大于20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河流区控断面按水质功能区要求达标率达到60%以上,城市区域噪声小于55分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工业污染监管。所有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国家明确禁止或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坚决不予审批。有计划地实施乌钢、烟厂、水泥厂搬迁,减轻城市污染。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提高工业企业整体环保水平。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快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到2010年,全市实现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

  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约、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变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加快推广使用节能产品,稳步推进全社会的节水、节能、节电、节材工作。加快土地集约利用,引导、鼓励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改革土地、电力、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调节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着力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和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运作步伐,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制建设,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大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促进婚育观念转变和生育文化建设,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奖励、引导、扶助”机制,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以建立人口调控机制和规范服务工作为核心,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倡导婚前医学检查,降低新生儿缺陷发展率。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预防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环境,使人口增长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人民生活

  (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途径,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按照就业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完善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机制,鼓励劳动者非正规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扩大劳务经济总量的同时,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继续实施阳光工程,以提高劳务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者素质。规范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满足就业供求双方需求。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到2010年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达到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4000人左右,城镇新就业人员参加职前技能培训的人数占新就业人员总数的80%以上。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特困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将非公有制企业、有条件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切实提高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标准,基本做到贫有所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到201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万人、3.7万人、3万人和1万人。加强对社保基金征缴和使用的监管,拓展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适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残疾人医疗救助基金和红十字博爱基金,加快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三)居民收入和消费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坚持和强化农民增收各项政策,引导农民有序从事非农生产,不断提高非农收入的比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潮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依法加大对市场秩序的清理和规范力度,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

  九、和谐社会

  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惩治各类犯罪,化解各种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乌兰浩特。

  (一)社会建设和管理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解决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夯实社会和谐基础。

  加大安全投入,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城市安全科技研究,建立良好、合理、高效的安全投资机制,重大事件、事故和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识别、诊断、监测、预防、评估、预警和应急反应的关键技术体系以及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控系统,全力创建“平安红城”。

  

  (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平竞争。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打防控一体化警务机制建设,严厉打击和防范各种邪教组织及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严防重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认真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障信访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积极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切实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依法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三)文化体育卫生事业

  以蒙元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建成民族解放纪念馆,使之成为更具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农村文化站室建设,力争2010年全市所有村(嘎查)全部建有标准的文化室。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新建一座高标准、多功能体育场馆的同时,高质量完成第一中学体育艺术馆、游泳馆等设施的建设任务,使其具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的能力。不断加快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争2010年全市所有社区都建有室内、外活动场地。大力发展老年人文体事业,建设一所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育,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稳定,使文化产业逐步向品牌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

  不断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改善医疗卫生环境。规范城乡公共卫生安全行业管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类别齐全、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筹资修建市医院急救中心,更新相关医疗设备,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盟医疗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专科设置齐全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疗机构。稳步推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使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国家标准。“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费年均增速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各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乙等医院标准。

  (四)精神文明建设

  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点,扎实推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大力推广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不断深化文明行业争创活动。全面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完善信用监管,培育信用需求,全力建设诚信乌兰浩特。

  十、规划实施

  《365体育网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从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是新时期全市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本《纲要》为统领,制定实施好行业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确保“十一五”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本《纲要》一经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重大情况变化需要进行必要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纲要》一经批准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使“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相信,在盟委、行署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一定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工作,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率先在全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365体育网址 蒙公网安备 15220102010033号

蒙ICP备0500275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1522010008

技术维护:365体育网址 Tel:0482-8299108 Fax:0482-8299050 Email:wlhtxxzx@wlht.gov.cn

不良信息属地举报:365体育网址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Tel:0482-8299685 Email:774133423@qq.com